最新目录

浅谈无损检测技术在考古现场中的应用(2)

来源:无损检测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文物本体 现场出土文物要求调查分析方法原位、无损,同时要保证分析的时效性。我国文物类型多样,文物本体的材料组成也非常丰富,为基本满足对文

2.文物本体

现场出土文物要求调查分析方法原位、无损,同时要保证分析的时效性。我国文物类型多样,文物本体的材料组成也非常丰富,为基本满足对文物本体的科学认知,需要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法综合分析文物形貌、元素特征、成分组成等信息。

目前,文物无损分析技术在考古现场主要用于文物的成分分析、微观形貌、结构、影像等方面,常用检测分析方法归纳如下:

检测内容元素成分分析物相形貌物理特性分析 结构色差其他检测方法便携X射线荧光光谱便携红外光谱、便携拉曼光谱、高光谱、多光谱便携式显微镜超声波探伤仪、红外热像、探地雷达、X探伤、CT扫描便携色差仪多光谱检测目的 检测对象用于检查文物的元素组成,从元素特征上区分材质。用于检测文物的材料组成,获得更为准确的文物材质信息。用于文物微观形貌的观察和记录,间或反应文物病害特征。用于调查文物内部结构,通过获得的图像解读文物材料结构、制作工艺和病害特征等信息。用于对物体的色度进行测量针对有机质明显的荧光反应文物本体

(1)文物的物相分析

所谓物相分析是指对物质中各组成成分存在的状态、形态、价态进行确定的分析方法。以显微激光拉曼为例,冯泽阳等[10]对2000年以来拉曼光谱在考古中的应用进行了分类总结,这一技术在考古领域的使用为文物的年代推断、真伪鉴定、产地判别、保护修复等都提供了科学依据。

(2)文物的元素组成分析

化学组成分析是指对样品中所含元素种类及含量进行的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文物研究中一方面要分析文物成分确定其材质,另一方面在分析文物材料损坏的过程和探讨机理时也要了解其质变产物的成分,最后对于保护效果的评价也需要通过成分的变化与否来判断。

以X射线荧光光谱为例,Kim等[11]对第19世纪韩国黄龙寺绘画样品的颜料进行了X射线荧光分析,通过各个颜色的特征元素指向相应的矿料来源。

(3)文物表面形貌观察和显微分析

在文物的结构和工艺研究中,显微结构分析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方法和手段,可使人们直观、细微地观察文物表面和内部结构。超景深显微镜是目前光学显微镜中性能最为优越的一种显微分析手段,主要优势在于可实现基于景深的非接触三维测量,无需制样,对样品大小也无要求,可用于各类文物的立体形貌观察与记录。

(4)文物内部和表面的影像分析

在文物研究和修复保护中,需要透过表面观察文物内部或表面的影像信息,越来越多的现代工业手段被引入文物的观察环节。2004年,马振智,[12]等人采用工业CT对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古代棘轮进行了分析。2009年,杨益民采用显微CT技术对古代石质文物钻孔技术进行了研究[13]。

四、无损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无损检测分析以其无损或低损伤,针对文物埋藏环境及文物本体在考古现场的研究有着极大的优势,但仍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及有待改进的问题。

1.仪器检测数据的准确性问题

很多无损检测技术是以缩小探头的检测范围或者样品用量为前提来成就仪器的便携性能的,会导致仪器的精准性降低。

2.专用数据库欠缺

考古现场文物组成相对复杂,没有实验室检测前的样品处理过程,所以针对便携式仪器检测专用的校准及其标准数据库建设方面仍要进行大量基础研究工作。

3.后期数据整理及其信息应用方面

无损分析技术对于诸多仪器采集提供的信息,如何科学规范的抽提可靠信息,指导文物保护实践工作,还需不断完善相关技术规范与应用标准。

[1]于宗仁《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功能构建及其综合分析方法应用》,兰州:兰州大学,2017年。

[2]罗曦芸、叶菲、吴来明等《便携式拉曼光谱用于文物及文物保护材料光老化作用的快速评价》,《文物保护与保存科学》2010年第9期,2046~2048页。

[3]王丽琴、党高潮、赵静《光导纤维反射光谱技术在彩绘文物颜料无损分析鉴定中的应用》,《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8年第 8期,1722~1726页。

[4]徐文娟《无损光谱技术在纸质文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2年增刊1,41~44页。

[5]韩炜师、王丽琴《光谱分析技术在彩绘文物颜料分析中的应用》,《文物保护与保存科学》2012年第12期,3394~3398 页。

文章来源:《无损检测》 网址: http://www.wsjczzs.cn/qikandaodu/2021/0406/474.html



上一篇:无损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检测中的应用
下一篇:积极进取打造民族品牌访武汉中科创新技术股份

无损检测投稿 | 无损检测编辑部| 无损检测版面费 | 无损检测论文发表 | 无损检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无损检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